从大魔王到“玻璃人”,周琦退训赴美疗伤,评论区大量恶评太心寒
九年后,NBA选秀大会终于再次迎来中国面孔——杨瀚森首轮入选点燃了无数中国球迷的热血。然而在欢庆的浪潮之下,另一个名字却被推上风口浪尖:周琦。
亚洲杯将在八月份开打,男篮将在5日凌晨左右启程,他们将开启欧洲拉练,地点分别是西班牙和荷兰。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,周琦却旧伤复发,他将前往美国治疗伤病。中国男篮官方宣布,周琦旧伤复发,目前已经离开国家队前往美国治疗。目前无法准确判断周琦是否能参加8月的亚洲杯。
国家队内线也是迫不得已进行调整,原本还畅想过周琦打五,胡金秋打四的,现在看来彻底没可能了,胡金秋注定要在五号位焊死,替补席上还有余嘉豪,那剩下的还有谁?不会只带两个中锋去亚洲杯,杨瀚森去NBA了,那剩下的只能带沈梓捷或者邹雨宸?
王哲林,邹雨辰,焦泊乔(伤),韩德君(老),沈梓捷,刘传兴,李炎哲,范子铭,徐昕,陶翰林(老),吴冠希(伤愈状态不行),葛昭宝,王少杰(伤)。目前男篮能用的也就只有这些内线了。估计就王哲林沈梓捷刘传兴李炎哲4个里面挑。
当中国男篮官方宣布周琦因腰伤复发退出集训、将赴美治疗时,评论区瞬间被“波兰周”、“诈伤”、“不配国家队”等恶意攻陷。仅仅一条寻常的伤情通告,竟引发了一场针对运动员的舆论绞杀。
回到2016年,周琦站上NBA选秀舞台,成为继姚明之后最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内线球员。那年,他拒绝新疆队高薪挽留,毅然踏上美国之旅,只为追逐儿时梦中的NBA。
他曾说过:“我知道自己未必能打上,但我必须试一次。”这份孤勇令人动容。
然而,NBA的世界比他想象中更加残酷。文化差异、语言障碍、肌肉对抗、轮换顺位……每一个细节都在考验这位年轻人。即使如此,他仍在火箭队完成了自己的NBA首秀,并留下盖帽、篮板的数据。虽然仅在NBA停留不到两年,但这段经历为他带来了顶尖的训练理念和身体管理系统。回到CBA后,他成了新疆队的绝对核心,被誉为“CBA最具统治力的内线”。
作为一个2米16的内线球员,周琦承担着巨大的身体对抗,尤其是腰部。正如他自己所言:“以前顶人轻轻松松,现在感觉腰那块像漏了一块。”
常年高强度作战,加之没有系统康复,周琦的身体早已透支。实际上,自2022年起,他就因伤错过了多个国家队大赛。每一次复出,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。
今年男篮亚洲杯备战刚启动,他再次因旧伤复发退训。按理说,运动员因伤治疗,是最正常不过的决定。可这一次,网友却不再宽容。
为什么这次退训会引发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弹?
首先,是累积效应。近几年,周琦数次因伤退出集训或比赛,球迷对他在国家队的“稳定性”已心存疑虑。
其次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情绪投射。国家队成绩低迷,输黎巴嫩、输菲律宾后,中国篮球早已站在信任危机的边缘。此时任何风吹草动,都会成为情绪出口。
于是,“退训”不再是医学问题,而成了情绪问题。“他不想打国家队”“玻璃人”“撑不起中锋线”……一串串标签像风暴般袭来。
这让人想起不久前的全红婵。当她因身体变化影响状态,选择退赛调整时,网络上也曾涌现大量恶评。仿佛在“唯金牌论”的浪潮下,运动员不再被允许有低谷,有伤病,有人性。
从“希望之星”到“被误解的退训者”,周琦的故事本质上不是个体命运的起伏,而是中国体育生态一次次重压下的缩影。
伤病可以治愈,状态可以恢复,但信任一旦崩塌,才最难重建。赛场上,运动员用身体为国家搏得荣光;赛场下,他们的伤病史就是一部无声的血泪史。
体育精神从不仅在于金牌,更在于那些带伤坚持的身影、明知艰难仍向顶峰跋涉的灵魂。对伤病的包容,对拼搏的敬意,才是一个体育大国真正的底气。当我们的运动员忍痛前行,我们递上的是鲜花还是匕首?
大家如何看待周琦频繁退出国家队,请在评论区,说出自己观点。